2014年选调生申论热点:农业干部背着包袱的尴尬
受困于农业“非税”“非政绩”的产业特征,部分农业主产区抓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陷入“背着包袱抓农业,抓完农业包袱重”的尴尬,农业干部稳粮“心难安”。如何充分调动农业主产区抓农业的积极性?“农业县如果发展了10多年还是农业县,说明领导能力不行”
“粮食连年丰收,GDP和财政收入却不见增长。数据显不出,领导看不到。”这是半月谈记者在多个粮食主产区听到农业干部的普遍“心结”。陕西省华县副县长王强国说,该县4亿元的地方财政收入连给1.4万名财政供养人员发工资都不够,而农业每年能产生的税收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当地一些基层干部无奈地表示:“依靠上级拨款的单一资金渠道,远远不能满足粮食主产区建设的需要。维持‘吃饭’尚且需要‘化缘’,哪里有钱搞建设?”
在财力捉襟见肘的同时,由于对经济的拉动效益和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低,在部分传统农区,农业部门沦为事实上的“二线部门”。在各地“招商引资打头、资金项目挂帅”的发展思路下,领导对农业不够重视、施政重点不在农业的现象普遍存在,农业大县急于甩掉“农帽”的冲动难以遏制。
“虽然是粮食主产省,可现在许多干部是‘谈工业大半天、谈招商大半天、谈拆迁大半天,谈农业只需一支烟’,一些地方主要领导的心思根本不在农业上。”中部某粮食主产省份农业厅负责同志痛心地说。
“农业是无税产业,地方政府不可能投入太多资金去发展农业。”江西省一设区市农业局局长透露,“各级地方政府沉迷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两项可以产生巨量GDP和税收,但普遍轻视农业现代化,因为农业既不产生税收也不出政绩。现在有种说法,‘一个农业县如果10年后还是农业县,说明领导能力不行,是经济落后和财政穷困的代名词。’”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教授贺东航表示,当前农业发展存在典型的“中央惠农、地方不顾农”现象,惠农支农成了中央的事。各地普遍推行注重经济总量的考核标准,农业大县无翻身之日,极大地挫伤了干部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三农干部“人心思走”,努力流向工业大县。
记者了解到,农业的“隐性产业”特征造成一些地方农业干部“被边缘化”趋势愈发明显。“农业干部吃不开,你看有几个农业局长被提拔了?干部一旦被调整到农业部门,基本上意味着退出了领导的视野。”在采访时,多位农口干部都对记者吐露了这样的心声。
“背着包袱抓农业,抓了农业包袱重”
由于农业较少创造税收,这些地方普遍产业结构单一、财力紧张、发展速度缓慢,陷入“越抓农业越穷、越穷越无力抓农业”的尴尬,农业扶贫开发中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所有种粮大县一定是财政穷县,这些地方是‘背着包袱抓农业,抓了农业又背包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说。
记者在中西部多个粮食主产省的田间地头看到,一些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机井、渠道等仍在使用。当地干部反映,地方愿意改造农田水利设施,但苦于没有配套资金。“哪里有钱配套呀!饮水安全工程需要市里配套四五百万元,现在都是工程队垫钱干活。”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党支部书记李连成说。
“小农水项目、清洁工程、新农村建设、病险水库治理,20多个项目都要市县两级财政配套,资金压力很大。”江西一位地市财政局负责人说,以能繁母猪补贴为例,要求各县市配套1000多万元,配套比例为20%,“我们的生猪大量外输平抑肉价,为国家作贡献,但本地因为养猪污染了环境,又没有体现应有价值,也没有税收,还要自己补贴,这公平吗?”
陕西省渭南市财政局副局长辛香娥说,国家发展农业本应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但普遍存在的配套却让粮食主产区陷入发展困境。“现在是哪里有能力配套,项目就往哪里去。凡是不搞农业的地方都能拿到项目,穷地方反而因为配套不起而拿不到惠农资金,有些项目明明知道很好,但因没钱也只能搁置下来。”
差异化考核“向粮要政绩”,“有税农业”靠转移支付
部分专家、基层干部表示,应当改变当前“唯GDP”考核体系,探索产区的差异化考核,同时设计“有税农业”转移支付制度,改变“中央反哺农业、地方反哺工业和城镇”的现状。
第一,对主产区的考核标准应当向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农业综合发展能力倾斜。江西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尹小健表示,“唯GDP”考核体系“一把尺子量到底”,忽略了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差别,应当在主产区单独建立考核体系。除了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外,应以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度为标准建立考核制度,不再将农业大县和工业大县进行简单排名,改变“农业弱势化、干部边缘化”现状。
第二,在健全基层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同时,探索建立奖补资金与农业产能相挂钩的转移支付制度,使农业变为“兴安”。基层农业部门负责人建议,应当核定农业大县第一产业的GDP值,按照二、三产业GDP的税率,计算一产的税收额度,国家以此为基准,将这一部分“虚拟税收”作为一般性财政资金转移支付给农业大县。地方只有做强做大农业产业产值,才能获得转移支付。
第三,完善相关产业配套政策,促进加工、仓储、物流相结合的农业现代产业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说,2012年我国农牧渔业总产值为5.2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是15万亿元,农产品流通产值超过10万亿元,后两项之和是前者的数倍,发展前景广阔。
第四,“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逐步减免主产区的项目配套,促使产粮大县财权与事权相匹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林万龙建议,应对产粮大县的债务进行分类调查,划清责任归属,逐年核销其因执行中央粮食政策而积累的银行债务,营造相对宽松的财政和金融环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