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选调生考试申论范文:志愿服务“变味儿”
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我国志愿服务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兴起,在社会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半月谈记者最近调查发现,当前国内志愿者活动存在“被志愿”、节假日服务扎堆、志愿者权益受侵害等现象,不仅让志愿服务“变味儿”,更有损志愿者的形象和积极性,如不及时加以遏制,将妨碍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招之即来,志愿者成了“廉价劳动力”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王婧菲告诉半月谈记者,去年冬天她带领40名大学生志愿者前往当地一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但仅参加了一个活动开幕式,听有关领导讲讲话,就让其返回了。“志愿者们很受伤,认为这样捧场作秀的志愿活动没有任何意义。”
江苏常州市文明办志愿者处处长王剑鹏也遭遇过“被志愿”事件。他说,今年一个单位组织了一台文艺演出,向文明办提出需要组织100名志愿者帮忙。而当志愿者到达现场后,有关负责人却安排20人搬道具,其余人员被填到方阵中充当观众“撑场面”。
福建省委文明办近期组织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以组织动员为主的志愿服务,时常会出现志愿者被动参与、甚至“被志愿”现象,特别是党政部门、事业单位的被调查者普遍提及这一问题。一些政府机关、学校搞活动,就通过志愿服务组织部门“抓”一些志愿者过来,作为免费或廉价劳动力使用,或者作秀撑场面。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皮钧认为,“被志愿”现象在很多领域都存在,这主要是一些党政干部对志愿服务认识有偏差,把志愿者看成是一个“招之即来”的群体。有必要进一步明晰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概念和志愿精神、志愿文化的内涵,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尊重志愿者个人意愿的氛围,这也是保证志愿服务长期可持续的基础。
扎堆服务,爱心不均衡变“负担”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吴婵说:“去年学雷锋日,我们与学校附近一养老院联系开展志愿服务,对方说来的人太多了,短短两三天的志愿服务改变不了什么,反而制造不少麻烦。”
半月谈记者在各地采访发现,每逢学雷锋日、全国助残日、重阳节等重要节日,许多志愿者集聚在老人院、孤儿院、福利院开展服务,导致一些地方出现“老人一天被洗7次脚”等扎堆现象。部分弱势群体不堪其扰,原本奉献爱心的志愿服务变成了被服务者的“负担”。
在南京红山动物园附近的一所外来工子弟小学,宣传墙上挂满了南京各个院校、志愿服务组织实践基地的牌子。学校负责人反映,很多志愿服务者一年才来一次,而学校最紧缺的是能够留下来长期坚持支教的老师。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张勤认为,志愿服务之所以成为“负担”,关键在于志愿服务供需信息对接不畅,造成“一些地方爱如潮水,一些地方又出现爱心干旱”。志愿服务要适当淡化行政色彩,注重项目的设计,让志愿者从中发现自我的价值,找到兴趣和乐趣,提升自我能力。
志愿者权益缺乏保障
由于缺少完备的保障体系,一些从事救援、反扒等活动的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受到一些伤害,自身安全问题正在困扰其继续投身志愿服务工作。福建厦门反扒志愿者王忠武同时也是一名水上救生志愿者。“2008年第一次参加反扒行动时,刚抓到一个小偷,他用刀片反抗导致我胳膊受伤了。”王忠武说,每次参加志愿行动都会担心安全问题。
厦门市公安局机关团委邱达峰介绍,2006年反扒志愿者大队刚成立的当年就发生了7起伤害事件,不是被扒手打伤就是打伤扒手,后来厦门开始对其进行规范培训,伤害事件就少了很多。“民间志愿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引入理念培训和相关专业技能培训。”邱达峰说。
辽宁沈阳呼吸联盟志愿者协会理事长伊成略介绍,参加协会的成员都要自己买一份一年100余元的保险,大的项目可以让对方购买保险,如果自己没有参加保险,发生纠纷后大多只能自己承担,或大家凭感情捐一些。
“志愿者的权益保障是个大问题。例如,城市道路的文明督导,志愿者长时间在路面上服务,一旦出现伤亡,这样的问题怎么解决?”天津市委文明办综合处处长刘金刚说,公交部门会担心志愿者多了,一旦出现侵权问题难以解决,只能暗中让公交集团的职工多干,减少志愿者的岗位和服务时间。
“志愿者出现伤害,赔付也是个大问题,我国人身意外保险都是一对一缴纳保险,3000多万志愿者如果每人全部上保险,这笔巨款谁也掏不起。这需要我国保险业的创新。”皮钧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