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考申论热点范文——学术商业化问题
给定材料:近期北大微电子专业一研究生由于不满“苦力科研”发出退学声明,传遍网络世界。其实这不过是8年前清华博士王垠“退学抗议”的重演。抛开个人能力问题,虽然时隔8年,两人的退学行为体现的都是高校面对的问题:重复劳动;“兴趣”只能排在第二位;甚至有导师以学术研究为由限制学生自由选课…...
2005年,清华博士因“梦碎”愤而退学;今天,北大硕士因“苦力科研”怒发退学声明。8年了,问题依旧存在于我们的高校中,它甚至更加隐蔽,却也更加危险:学术研究变成了一个个项目,教授成了老板和包工头;有想法的学生“很痛苦”,偷菜看电视的却能顺利毕业......许多教师和学生习惯了这种生活,甚至习以为常。
虽然时隔8年,但退学行为都直指高校科研存在问题。在面对“退学”时,除了本能排斥,高校更应该思考如何改变,别让那些对学术研究怀抱热情的学子们,在问题之下沉沦为“学术蚁族”。
现状概况:
一、学术“商业化”:导师变老板。相比之下,那些默默无闻、专攻学术的导师则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一位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告诉记者,他的导师在院系内“口碑极差”,“一天到晚只知道报告和数据,还没做出什么名堂来”,其他教师基本不愿同他打交道。其结果是,3年来,这位导师只招了他一名研究生。
二、研究生“低质化”:边偷菜边看电视剧也能毕业。“我们班上几个女生,研究生三年就是在两台电脑中度过的,一边玩偷菜游戏、一边看着电视剧,一边还绣着十字绣。这样也能顺利毕业,编程能力不比本科生强多少。”贵州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齐乐天这样说。
深度分析:
一、当研究变摧残:高校该反思。北大研究生杨恒明的“退学声明”之所以迅速扩散开来,在于以当事人指称的方式提供了鲜活丰富的大量信息,描绘出中国高校科技界光鲜外表背后呆板和粗暴的一面。哪怕他屏蔽声明、撤回诉求,大学主管部门也不能在问题面前保持沉默。
二、保护创新能力,别让“学术热情”冷却。也许我们该重新调整学术研究的评价机制,以价值为先,创造为大,容忍那些具有极强天赋、具备创造精神的人去实现他们的想法,保留他们“异端的权利”。不能将创造的种子首先“扼杀”在本该孵化它的摇篮里。
提出对策:
一、有关部门应积极回应。哪怕当事人杨恒明屏蔽声明、撤回诉求,北京大学和教育、科技主管部门也不能在事件揭出的问题面前保持沉默,必须正视问题。如果认为这起事件中的声明提出的相关看法均属臆断、误判,校方和教育部门应通过翔实全面的信息说明,而非含糊其辞的表态来澄清;如果承认声明说“对”了哪怕一部分问题,就必须一方面就事论事,介入对涉事单位、教学科研人员及其科研项目的调查,依法依规处理责任人;另一方面则需对高校科研、教学管理体制开展检讨。实际上,我国内地高校和政府供养的其他公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运作效率不高,并不是什么秘密;高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一定程度上形成的对导师 “老板”的依附关系,甚至演化为潜规则控制,相关“传说”在网上也流行得很。这起事件之所以迅速扩散开来,就在于以当事人指称的方式提供了鲜活丰富的大量信息,描绘出中国高校、科技界光鲜外表背后呆板和粗暴的一面。
二、学术研究应注重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学术研究的漫漫长路上,如何改进我们的机制,推动相应领域研究的进步?如何才能提高学术研究的效率,得到真正有价值的成果?这些恐怕是高校在面对“退学声明”时,除了本能的排斥与否认之外,更应该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关涉到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而这种精神与能力本该是学术研究最核心的本质。别让那些对学术研究怀抱热情,具有创造天性的学生们,在低效率的运作机制之下沉沦为真正的“蚁族”。到那时,再提什么“提高创新能力”,恐怕也是为时已晚。也许我们该重新调整学术研究的评价机制,以价值为先,创造为大,容忍那些具有极强天赋、具备创造精神的人去实现他们的想法,保留他们“异端的权利”。不能将创造的种子首先“扼杀”在本该孵化它的摇篮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