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辽宁政法干警考试片段阅读专项训练卷
中政行测题库提供2015年辽宁政法干警考试片段阅读专项训练卷,考生复习备考期间可以多多的练习专项训练,突破考试难点。片段阅读
每道题包含一段话或一个句子,后面是一个不完整的陈述,要求你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来完成陈述。
1. 在自然界中,组成强子的夸克之间趋向于强作用力的平衡,要想彻底的打破这种平衡。用目前的高能加速器还不足以实现,在原子中,运动中的电子总是尽可能处于能量最低状态,在生物运动中,生物体内的各种运动也具有平衡的趋向,维持代谢的平衡是生命能够存在下去的基本条件。在社会领域,生产关系有着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 任何事物、要素和运动形式都具有自身趋向平衡的本性
B. 任何事物都处在各种内部和外部相互平衡作用的系统中
C. 任何运动的存在的不平衡都源于事物内部趋向平衡的运动
D. 任何事物或要素可以通过自身“调节”趋向一种新的平衡
2. “情趣”的“趣”字初一看,说的是兴趣爱好。然而,《列子•汤问》云:“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说的是古人奏乐,每奏一个曲子,都要将内心志趣体现出来。古人又说:“但使琴中曲趣,何劳弦上声。”显然,这“趣”字就是志趣、情志。“志”与“趣”本可以互联一起。有什么样的情志,就有什么样的情趣。《辞海》里说,趣者取也,即有取舍的意思包含其中。还有“趋向和舍弃,进取和退止”的意思。人原本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一个是物欲世界,一个是意义的世界。情趣,也就是怀一个以人为本的心“情”,“趣”(去)一个和谐世界吧?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人的健康情趣,也是一种价值的取舍
B. 低落的意志当然也就养成低浊的情趣
C. 人的健康情趣从哪里来
D. 志当存高远,高远的意志培植高洁的情趣
3. 印象管理是心理学家库利、戈夫曼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一个个体总是希望获得别人和社会的赞同,并想控制社会交往的结果,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和社交场合中的形象。这种形象包括语言、仪态、穿着、动作等。印象管理是一个社会的基本事实,每个人有意无意的都在进行印象管理。 这段文字的作者可能不赞同以下哪个观点( )。
A. 形象应作为一个人最为重要的基本素质
B. 世界上成功的巨人们无不在乎自己的形象
C. 无论我们认为从外表衡量人是多么的肤浅和愚蠢,但社会上的人每时每刻都在根据你的服饰、发型、手势、声调、语言等自我表达方式判断着你
D. 关于形象的印象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工作升迁、商业交易、人际关系甚至是自尊和自信,并最终影响内心的幸福感
4. 目前我国实行的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标准不一,许多欠发达地区是每人每月50元或60元,某地新闻报道中还以“低保水平提高到每月50元”为题以示政绩。各地的物价水平、生活指数当然很不相同,但是,在今日的中国,即便许多发达城市的低保线是每月300多元,低保户维持生计尚显困难,那么一个月50元的艰辛就不难想见。这段文字主要是在强调( )。
A. 我国实行的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标准不一
B. 一些地方以提高低保水平为政绩指标
C. 发达地区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较低
D. 欠发达地区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较低
5.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口急剧增加,粮食供不应求,人们只得大面积毁林开荒,这加剧了水资源的贫乏。黄河流域的工业以及城市用水的增加,使得引入河水进行灌溉的面积正在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大水漫灌现象也十分严重,许多宝贵的水资源浪费了。黄河断流使黄河的泄洪能力大大降低;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影响,生存在黄河流域的几百种水生生物以及上百种野生植物和鸟类都将受到威胁。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我们要大力保护水资源
B. 我国水资源日益匮乏
C.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D. 保护母亲河已经迫在眉睫
6.心是花园,思想为种,既可以繁花似锦,也能杂草丛生。仅种下一粒幸福的种子,随即便抛在脑后是不行的,孱弱的秧苗很快就会被杂草吞噬。那些害怕,怀疑与忧虑的杂草一长出来,就要将它们拔除并丢弃。爱,幸福与宁静都是会传染的。那些不断在心灵花园里种下这些种子的人们,也正把爱,幸福与宁静播到别人的心田里。这段话意在表明( )。
A. 人们的心灵往往充满害怕,怀疑与忧虑,很难驱除
B. 我们应该时时陪护自己心中善良美好的品质
C. 我们应该将自己的爱,幸福与宁静传播给他人
D. 人们对爱,幸福与宁静的渴求总是被害怕,怀疑与忧虑所吞噬
7.现在的社会是讲竞争实力的社会,要的是真才实学,城市只是一个载体。学生能否学到知识,增强实力,今后能否有大的发展,很重要的是你能否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而不是你是否到了一个大城市。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
A. 大学生增强实力才能参与竞争
B. 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是竞争实力
C. 学生考上好大学一定有好的发展
D. 到大城市并非等于一定有好的发展
8. 由于意义表达受制于语言文化背景,寻求翻译的对等实际就是寻求两种语言所在语境的对等。因此,译文要反映原文的文化背景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使译文在有差异的语言文字组合中起到在原文所起到的一样的作用。例如在翻译实践中,可以将一个民族的习惯用语进行直译,同时对其加以阐释。这段话说明的问题是( )。
A. 在翻译中措辞要准确恰当
B. 译文要跟原文保持语义上的一致
C. 如何翻译民族习惯用语
D. 在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背景差异
9. 人,就是想探寻宇宙奥秘,觅其所未见,因之为探天险而丧生者已为数众多。人类必须征服自然,金沙江之类的天堑改变成通途,事关国计民生,造福当今后世。不意缆车之发明却大大发展了旅游事业,大量赚钱,满足了弱者也能登临天险的好奇心,后果却摧毁了人间天险。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最准确的概括是( )。
A. 缆车的发明可以使自然界的天险变成通途
B. 缆车既使旅游业赚钱,也满足了游客探险的愿望
C. 缆车可以让弱者登临天险而不必担心有生命危险
D. 缆车满足了人的好奇心,也限制了人对自然的探寻
10. 古罗马诗人何瑞斯写道:这个人很快乐也只有他能快乐,因为他能把今天,称之为自己的一天;他在今天里能感到安全,能够说:不管明天会怎么糟,我已经过了今天。人们也许总是幻想着天边一座奇妙的玫瑰园,却忘了欣赏放在我们窗口的玫瑰。人就是这样,人性真的很可怜,悲哀。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知道,作者的观点是( )。
A. 人性的贪婪遮蔽了人们发现快乐的双眼
B. 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快乐
C. 现实中的快乐比遥不可及的梦想更加可贵
D. 只有理解了快乐的真谛才能体会到今天的宝贵
答案及详细解析
1. 解析: 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文段并列结构。第一层通过自然界的夸克、原子和生物运动的例子说明事物的本性趋向平衡。第二层是说社会领域的生产关系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向,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也趋向平衡。A项与此意思相同,B项“内部和外部相互平衡作用”文段没有体现,D项“自身调节”文段没有涉及。故答案为A。
2. 解析: 本题属于意图推断题。文段较为复杂,文段通过“显然”这一转折词语引出文段的重点,“这‘趣’字就是志趣、情志。‘志’与‘趣’本可以互联在一起。有什么祥的情志,就有什么样的情趣”。说明情趣是可以由自己的“情志”决定的;又根据《辞海》对“趣”的解释表明,情趣是可以根据自己的追求和志向做“取舍”的,由此可以得知人的健康情趣是一种价值的取舍。因此,正确答案为A。C选项不是材料主要意思;B、D选项恰好是对A选项的支持,文中提到“有什么祥的情志,就有什么样的情趣”,B与D分别讲的是消极的情志与积极的情志,表述片面。
3. 解析: 本题属于态度观点题。做这道题时我们默认作者是印象管理派的发言人,文中所述即为其观点。文段认为“一个个体总是希望获得别人和社会的赞同”、“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和社交场合中的形象”、“每个人有意无意的都在进行印象管理”,据此我们可得出其一直在强调形象及印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A、C、D均为其转述或补充论证,只有B是主观猜测,而且说法绝对。故答案为B。
4. 解析: 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A、B两项虽是题干的观点,但显然不是题干所强调的中心,题干描述发达地区的低保线是为了强调欠发达地区的低保线标准太低,D项才是题干的主旨所在。故答案为D。
5. 解析: 本题属于意图推断题。文段用大量篇幅描述了黄河流域水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严重。言外之意就是呼吁人们对母亲河进行保护,正因为形势严峻,保护才迫在眉睫。故答案为D。
6. 解析: 本题属于意图推断题。“爱,幸福与宁静都是会传染的。那些不断在心灵花园里种下这些种子的人们,也正把爱,幸福与宁静播到别人的心田里”是全文的主旨,突出了爱是需要传播的。故答案为C。
7. 解析: 本题考查主旨概括。文段阐述的主体是学生,由此可排除B、D项;C项的表述过于绝对,且与文段的意旨不符。故本题答案为A。
8. 解析: 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本文的主旨句为“译文要反映原文的文化背景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使译文在有差异的语言文字组合中起到在原文所起到的一样的作用”,说明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文化背景特征。故答案为D。
9. 解析: 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题干的着眼点是强调缆车的发明摧毁了人间天险,限制了人们的探求活动。A、B、C项都只指出缆车的优点,而忽略了它的弊端,因而不能选。故答案为D。
10. 解析: 本题属于态度观点题。文段前一部分从正面指出,只有对今天知足的人才能感受到快乐。后一部分从反面指出人们往往执著于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忽略了身边已经拥有的幸福,并且通过最后一句表明了作者对这种生活态度的否定。由此可以归纳出,作者的观点是告诫人们要珍惜现实中已经拥有的事物,这样才能感受到更多的快乐。B选项正确。“珍惜现有的”是作者的核心观点,“人性的贪婪”并不是强调的重点,A项排除。文段并没有提出现实与梦想的比较,C项应该排除。D项所述在文段中没有体现,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排除。故答案为B。
做更多的行测模拟题,请前往步知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