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ytwo 发表于 2017-4-6 17:53:17


        27. 解析: 士兵的服装是军装,是服装和职业的一一对应关系,B项,警察的服装是警服,也是服装和职业的一一对应关系。A、D项不是服装和职业的一一对应关系,套装不只是女人穿,同理,制服也不只是邮递员穿的;C项不是服装和职业的关系。故答案为D。
        28. 解析: 本题考查语法关系。不可逾越的鸿沟,难以抚平的伤口,两组词项均可在加了否定词之后构成偏正结构的短语。同时也可以按照动宾结构理解,逾越鸿沟、抚平伤口。其他选项不能同时满足这两层关系,且组成的短语含义生硬。故答案为C。
        29. 解析: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曹植《七步诗》中的诗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诗句。故答案为B。
        30. 解析: 淹没的实施主体是水,并且水属于自然物质,埋葬的实施主体是泥土,泥土也属于自然物质。A选项监禁一般在牢房里,与题干中的对应不相符,所以排除。C选项冰箱里的冷冻可以结冰,结冰的实施的主体不是冰箱,是冰箱里的冷冻。D选项围攻的实施主体是部队,但是部队不是自然物质根据指人指物原则排除。故答案为B。
        31. 解析: 本题属于图形数量关系题。每组图有一种元素在各个图中数目相同。第一组每个图都有四条直线;第二组每个图都有四个全等三角形。故答案为A。
        32. 解析: 观察题干图形可发现有三个直角,因此,拼合后的图形可分割出三个直角,直接排除BCD,故答案为A。故答案为A。
        33. 解析: 本题考查数量类题型中的一笔画问题。在题干的前4个图形中,每个图形都可由一笔画成,因此正确选项也应是可由一笔画成的图形。故答案为C。
        34. 解析: 本题考查图形的几何特征。每组中各有一个圆形、梯形、三角形的“脸”,顶上“头发”各有一、二、三条折线,“眼部”各由两个实心圆形、两个空心圆形和一个实心圆形加一个空心圆形来表示。故答案为A。
        35. 解析: 第一组图中,均是图形上面3个竖条,下面2个竖条。第二组图,应是图形上面3个竖条,下面4个竖条,选项中只有A符合。故答案为A。
        36. 解析: 定义的要件:商业目的、宣传活动。B项不符合商业目的这一条件;C项不属于广告活动;D项不符合商业目的这一条件。故答案为A。
        37. 解析: 本题属于单定义判断题。本题关键是把握咨询的特性:(1)以信息为基础,对信息、情报、资料进行综合加工和创造;(2)为社会有关用户提供各项服务。A项,明显不符合第2条特性;C项,中方问美方人员接听器是否完好,这只是普通询问,未对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和创造;D项,法官询问的是事实经过,不需要对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和创造;B项,首先学生向值班人员询问,值班人员的解答就符合咨询的第2特性,其次,工具书的检索方法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大量的图书信息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创造,符合咨询的第1特性,所以B正确。故答案为B。
        38. 解析: 该定义属于经济学。定义强调“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非商业性目的”,“实物性商品”,“不包含旅游所需的生活用品”。A项小王买的东西是用于销售,属于商业性目的,与定义不符;B项张小姐利用出差时的闲暇时家去购物,这时候就是旅游了,购物时,她的身份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买的茶具是实物性商品,不用于商业性目的,也不是维持旅游活动所必需的生活用品,符合定义;C项某夫妇买的防晒霜和墨镜属于到海南旅游必备的生活用品,与定义不符;D项李女士获得的是信息,不是实物性商品,不符合定义。故答案为B。
        39. 解析: A项社区矫正相对于监禁矫正的惩罚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缩小了而不是加大,不符合题意;其他各项均属于社区矫正的作用。故答案为A。
        40. 解析: 网络暴力的要件:(1)网络行为;(2)实质性伤害;(3)网络失范现象。 A项是传销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不是失范现象。因此排除。 B项要求主教练下课,并没有对主教练造成实质性伤害,因此排除。 C项艺人爆料是为了增加点击量,没有当事人受到伤害,因此排除。 D项隐私曝光,该选手放弃晋级,隐私曝光的途径是网络,放弃晋级是受到的实质性伤害,并且这种行为是失范的现象,因此符合定义。故答案为D。
        41. 解析: 隐性结论型题目。前半句说明日本有形物质投入的多,后半句,相对来说,美国有形物质投入的少,而无形物质投入的多。D项有形物质的作用相对降低,知识和智力的作用相对提高,符合文意。故选D。
        42. 解析: 削弱型题目。本题论点是中国人的交流方式已经大大改变,人们普遍使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情感交流,论据是在一所高校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学生中经常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人已占到被调查对象的95%。论点强调中国人,论据强调学生,论点与论据的范围不同,需削弱论证,说明两者无关。A是支持论据的,属于加强选项,A错;B学习技术与用互联网交流无关,D有些大学生喜欢书信不见得不用互联网交流,而且一些大学生不能证明所有大学生的情况,均属无关选项;C证明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仍喜爱传统的书信交流方式,削弱论证。故答案为C。
        43. 解析: 题干是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只有P,才q”=“如果非P,则非q”=“如果q,则p”,即A项正确。
        44. 解析: 翻译推理型题目。第一句:高山流水:欣赏的古典音乐,第二句:古典音乐→着迷/-欣赏,“着迷/-欣赏”,这是一个选言命题,即如果否定其中一个选言支必然推出肯定另外一个选言支。 由第一句的事实信息“高山流水:欣赏的古典音乐”和第二句中“古典音乐→着迷/-欣赏”可以得到高山流水:着迷,即任何人都对“高山流水”着迷。故答案为D。
        45. 解析: 加州洛杉矶CS医学中心分析的结论是身高体重指数比正常人高的人呼出的气味更难闻,但是并不能通过气体是否难闻来判定呼气者是否是肥胖症患者,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导致一个人呼出的气体臭,所以B项不能推出。A中有可能,带有“可能”词语的往往是正确的。C是CS研究中心研究结果的另一种说法。D是结合题干信息,将研究结果和研究过程结合起来,可得到D是正确的,否则实验没有意义。故答案为B。
        46. 解析: 根据图中第二条折线,2003年移动电话普及率为21.02部/百人。故答案为C。
        47. 解析: 2004年我国电话普及率为50.03部/百人,2003年为42.16部/百人,2004年比2003年多50.03-42.16=7.87。故答案为A。
        48. 解析: 2005年每千人拥有的公用电话数为20.63部,2004年为17.14部,2005年比2004年增加了{(20.63-17.14)/17.14}×100%≈20.36%。故答案为B。
        49. 解析: 2002年我国电话普及率增长33.6-25.9=7.7(部/百人),2003年增长42.16-33.6=8.56(部/百人),2004年增长50.03-42.16=7.87(部/百人),2005年增长57.22-50.03=7.19(部/百人)。2003年增长最多。故答案为B。
        50. 解析: 2001年电话普及率为25.9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25.9部/百人是2004年的25.91部/百人。故答案为C。
精华推荐
2017年国考行测必考常识汇总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模拟卷汇总
步知公考申论花木君、行测风暴羚羊视频课程合集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资料合集(行测+申论)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模拟押题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