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答题技巧:1张申论知识图和5篇范文
开篇的话忘了吗?花木君一直强调:申论写作是思维+结构+表达。对于我们而言,备考就是要持续塑造自己的行政思维意识和能力,打造稳定、成熟的文章结构,用朴实、严谨的形式呈现自己的内容。来,先用一张图掌握申论写作的核心知识点(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下面,我们直接通过范文的方式来展现这张图的内容和要点(注意文章结构、句式、词汇的积累):
第1篇:对策类
岁月失语 惟石能言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三万里残阳山河无疆,五千年汉唐高风激扬。时光的流逝,消却了奕耀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光芒,却也为我们留下了“能言”的文化宝藏。在这些文化宝藏中,既有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更有无形的非物质遗产。当前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和价值理念的竞争,因此,加强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不仅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要求,更是有效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然选择。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要内炼其“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真正的民俗来源于民间。从记载民众生活的《诗经》到承载传统中国人生命价值的婚礼、建筑、吃住,民俗不仅是社会形态的体现,更是国家民族文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及外来文化的侵蚀,传统的习俗、文化渐渐的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拯救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从文化安全意识着手,将民俗文化的传承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将文化安全注入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中,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将民族文化的发扬融入生活、融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让其在心与心、行与行中传承。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要外塑其“形”。不管是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还是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其在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割裂中国人历史文脉延续的同时,更凸显了我们创新能力的不足,没有很好的挖掘出传统民族文化的内涵,凸显其生动的表现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首先要考虑的是做精做细,既要与时俱进,同时应去粗取精,挖掘出传统文化的精华,将民俗文化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性作用,构建民俗文化传承人人有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人参与的保护机制,形成以专家学者为主体,广大民众共同参与的生动局面,有效的推进传统文化融入生活、走向世界。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要兼修其“法”。传统文化的失落,不仅源于我们思想上不够重视,也凸显了行动上缺少有效的保护制度。当今美国的价值理念能够遍行世界,除了其强势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更为重要的在于形成了有效的保护、发展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更应修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法可依。同时,加强对违规拆建、盗窃文物的执行力度,严厉打击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违法行为,通过法律的约束形成良好的保护、发展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更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总之,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常抓不懈的重要工程。
第2篇:分析类
且把人文植心间 莫让科技失色泽
--科技与人文一体 共建和谐美丽新生活
当手机、电脑让“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当新技术的运用让世界触手可及,当信息技术的普及逐步打破社会闭塞的鸿沟,我们已然迎来了科技改变生活、改变人生、改变世界的发展新天地。但与此同时,新技术有没有可能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科技如何与人文交融等也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新议题。为此,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坚守人文与科技交融的发展理念,让科技闪耀人性的光芒,共建和谐美丽新生活。
科技与人文交融是民众融入社会、融入世界的钥匙。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接近科技,信息技术的运用让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距离更近,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分依赖科技、技术也扼杀了我们的“感性情怀”,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家庭和亲属关系维系的情感纽带,让情感变得空洞、灵魂变得空虚。科技终究是为人服务的,在注重科技创新的同时,更需以人性应有的光辉、情怀来审视我们的发明、创造、运用,让技术插上人文的翅膀,戴上世俗生活的帽子,引领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赖以生存的世界,让科技为我们融入社会、融入世界创造渠道和便利。
科技与人文交融是赋予科技新生命的雨露。科技改变生活,更改变了人类发展的轨迹,但高铁事故的惨剧、马航失联的悲伤也提醒着我们科技创新、运用中所存在的不足。科技是严谨的思维和创造,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科技对于发展的作用、价值,衡量科技在大众化、商业目标、社会发展的地位,寻求科技创新与人文情怀的平衡,这种平衡是生活的智慧,是更好绽放科技生命力应有的态度。只有当科技被赋予生活化的特质,更多关注人的需求,才能更准确的表达出科技创造最深邃的思想,科技的价值才能发挥到极致,契合人类发展的特性。
科技与人文交融是共建美丽新世界的催化剂。美国的iphone能联通中国的亲情,中国的海尔同样能保鲜美国人多样的生活。科学无疆界,技术无国籍,普遍的人文情怀方才构建了相互尊重、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当今的时代,科技是一种工具,但又不仅仅只是一种工具,它承载着人类发展的希望,承载着我们追求更好生活的期待。打破陈旧观念的藩篱,摒弃科技是呆板的见地,最大限度的解放和激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类远非石器时代,远非“独乐乐”的封闭时代,科技创造需要且能够注入更多人类普遍的感知和情感,注入更多“求同存异”的共识,在科技与人文交融、国家与国家一体中创造美丽新世界。
归根结底,科技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今天的我们处在人类历史上最好的时代,比任何时期都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更加注重科技的人性化、生活化、大众化。人文精神能滋养我们的情怀,科技同样能让我们的生活绽放更加华美的光彩。我们正以包容的姿态接近科技、身携人文,逐步解开未来世界的奥秘。
第3篇:分析类
科技创新多元应 美丽中国现“帅性”
--发展依赖创新 复兴要靠科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然而,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科技创新的目的、价值及如何更好的将科技与人文发展、民生应用相协调等也成为热点议题。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尊重科技创新精神,兼怀多元理念,是促进人文、科技协调发展,开启“中国梦”的至关重要的钥匙。
尊重科技创新精神,兼怀多元理念需秉承“个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科技无疆界,但“国情有界”。纵观中国发展历史,从洋务运动到近年频生的“山寨”现象,“生搬硬套”、简单的“拿来主义”无法成为民族发展的通衢大道。正如个性化的定制和服务是中国盾构掘进机与国际“巨头”竞争时的一张“王牌”,我们需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科技创新、科技运用的成果,但更要走前人、其他国家没有走过的路,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坚持将科技创新与国情,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相结合,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推动中国科技与运用走向世界。
尊重科技创新精神,兼怀多元理念要保持“理性”。“无创新,则无出路”,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但创新不是盲目而为,更不是主观臆断、一蹴而就,当前我国科技创新领域普遍存在创新动力不足、效率不高、效果不好等缺陷,仍缺乏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发明创造,没有形成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中国的科技创新需要立足现实、坚守“理性”,持续传承和发扬高铁在浴火重生中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代表性技术的有益经验,在对内挖潜与对外拓展中有效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走向世界。
尊重科技创新精神,兼怀多元理念应着眼“人性”。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严谨的,但严谨不等于“呆板”,人文与科学能够对接,科学与人文可以交融。在我们的科技创新中,需要将科学与人文牢牢结合,将科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坚守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把科技成果应用在人民可见、可用的生活领域,打造中国自己的“iphone”“ windows”,凸显科技创新对 “人”需求的因应和关怀,实现科学与人文齐飞,精彩与务实一体。
高尔基说过,应当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是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的了。中国要发展,出路在创新,中国要复兴,关键在科技。只要我们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坚持让科技创新与人文发展相结合,一定能实现强国、富民、复兴的“中国梦”。
第4篇:分析类
心怀“问题意识” 兼蓄“过程之理”
——辩证看待幸福与缺陷
五千年风雨激荡龙腾九州,八万里山川镌刻壮丽中国。今日中国,穿越于历史的山峡,水域开阔却暗流涌动,大河奔腾却泥沙俱下。当一句“你感觉你现在幸福吗?”问遍大江南北,当面对镜头的人们回答幸福亦或是不幸福时,我们深知:打造中国经济新支点、着力改善国民生活水平时,必须引导民众辩证的看待幸福和缺陷。
辩证看待幸福与缺陷要心怀“问题之识”。有学者感慨“我们遭遇了一个问题时代”,从延绵江北江南数万里的雾霾到绿洲幻化成烈日风沙,从生难有立锥之地到“舌尖上的中国”屡现危机,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了问题的烦恼、愤怒和“绝望”。“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习总书记的讲话指明了面对问题时应有的态度。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进步的纽带,当眼里有问题时心中也就有了期待,当心中有了期待时工作也就有了变化和发展。心怀幸福之渴望,直面问题和缺陷,是认识能力提升的表现,更是时代和社会的进步。
辩证看待幸福与缺陷要深知“过程之理”。古人云“过犹不及”,眼里、心中“唯以问题看天下”,难免会“一叶障目”、群情激愤。任由问题焦虑意识在眉间心上肆意蔓延会裹挟成极端情绪,固化为偏激狭隘的认识;“只让问题遮望眼”只会心灰意冷间“不识身在幸福中”。发展就是问题叠着问题,进步就是问题之中解决问题,我们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但不能期望十年、百年、万年之事朝夕解决。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问题和缺陷,不切实际的空喊口号是天真幼稚,超越阶段的舍本逐末是轻浮狂躁。问题必须直面,过程无从压缩,与国情对接、跟现实对表才能还原问题的真实意义,才能真正推动社会进程。
辩证看待幸福与缺陷要广寻“解题之策”。历史无非就是问题的消亡和解决,现实也无非是问题的存在和发展。抽象的价值只留存于理论之中,空洞的口号不应深值于问题之体,理清问题和过程的关系才能摒弃急于求成的冒进,才能找到正确的逻辑和方法。我们深知“知易行难”,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议题,从教育公平到“让民众生活的更有尊严”,正以实事求是、日拱一卒的精神和理性推行渐进式改革,逐步逼近问题的最终解决。
问题意识看清现状,过程意识凝聚共识,解题之策促进发展。转型期的中国问题更加突出,崛起下的中国公众更加敏感,改革和发展之路充满挑战,但心怀“问题意识”,兼蓄“过程之理”的我们正在突围,美丽中国必将落地生根,成为人人共享、代代相传的现实。
第5篇:分析类
衣食住行市井声 一政一策皆关情
--好的政策是民生之福、发展之幸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优美的词韵流露了诗人的家国情怀,浩然之心更彰显了社会治理之术--以民为本完善落实行政政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只有倾听心声、立足民意,才能出台好的政策,在满足公民意愿、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基础上把国家建设好,把民族发展好。
好的政策浇灌出理性之花。从网络谩骂到随意的地域攻击,从人情淡薄到狭隘的成功学大行其道,不仅引发了民族道德滑坡的担忧,也衍生了社会心理失衡等难题。好的政策立足民众所需、所盼、所急,能直指人心、温暖人心,能抓住民众需求之源、社会问题之本,引领民众正确看待发展中的问题,持续性的解读自我、塑造自我,在理性思考后祛除浮躁和盲目,进而找到心灵的归宿、发展的方向,创造和谐、诚信、友善的美好生活。
好的政策能绽放德治之美。鄂温克生态移民工程强制将狩猎人变成驯鹿人,最终导致了一个群体迷失在繁茂的森林中。令人遗憾的案例一次次告诫我们:出发点再好的政策,一旦脱离民众只会适得其反。正如没有包治百病的灵药,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政策,好的政策必须立足民心、贴合民情,只有尊重民俗,尊重大众的生活信仰,紧扣民众发展的需求来制定并调整政策,才能真正彰显德治理念,发挥出好政策的善治效力,从而规避纸上谈兵的自以为是,避免“屁股决定脑袋”的傲慢与偏见。
好的政策可锻造文明之魂。社会是群体的聚合,政策是治理艺术的体现。从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到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从户籍制度的变革到养老政策的调优,一系列惠民举措之所以能广受欢迎,就在于坚守了公平的准则和底线,找到了社会各方利益的平衡点,抓住了人类文明应重视的“尊严和正义”。好的政策是民心所向,是施政所指,只有与人民心心相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制定出好的政策,让工人与白领、猎户与个体户共同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共享社会文明之光。
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民生问题就是施政问题,只有对民心民情民意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将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才能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花爷的结语】
1,申论写作不是写的越多越好,善于思考、强化总结,才能提高效率;
2,模仿是入门、快速提升的不二法门。思路大于内容,框架影响高度;
3,在对申论各个段落、层次有了初步认识后,需要加强独立思考意识,灵活贯通;
4,省考还有53天,只要够用心,你的申论一定会有突破。当然,自己才是主宰!
5,花爷的课程都在步知公考学院的从入门到精通方案中,会更系统介绍如何针对性的突破申论写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