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网 发表于 2017-4-5 23:04:17

【步知公考原创】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答案解析(副省级)

本文为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答案解析(副省级),考生可以对照练习备考。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10分)
要求:简明、完整。不超过200字。
【考生作答】
黄河的自身规律表现为善淤、善决、善徙,即:易于淤积、易于决口、易于改道,而泥沙淤积是造成黄河决口、改道的根源。由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携带大量泥沙,使得河床抬高,最终造成堤防决口、黄河改道。因此,治理黄河应根据黄河自身规律,标本兼治,既应修建防洪和引水工程,防止黄河决口,引导黄河迁徙,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退耕还林工作,禁止坡地开荒,从而防止因水土流失造成黄河泥沙淤积。
【申论批改】
这是一道综合分析题,黄河的“三善”反映的是黄河的客观规律,题目要求考生谈对这一规律的认识,那么考生首先就应该解释黄河“三善”的规律,然后对这一规律带来的影响加以分析指出,最后再谈谈如何依照这一规律来治理黄河。
从考生能够对黄河“三善”的规律加以解释,并体现了应该如何遵照规律来治理黄河,这值得肯定,但考生没有分析黄河的这一规律所带来的影响。
这里考生可以从利弊两面进行分析,黄河的规律一方面发育了华北平原,构成中国人生存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黄河也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另外,考生对治理黄河的内容阐述缺乏宏观概括,这道题并没有要求考生具体的去谈如何治理黄河,考生只需依据材料,简要概括治黄的基本思路即可,也就是说总结阐述一下治黄的指导思想。在材料四的最后一段指出“黄河的治理开发仍然任重道远”,后面就引出了治理黄河的指导思想——“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办好黄河水利造福人民。
【申论范文】
“善淤、善决、善徙”,即黄河河床不断淤高,三年一决口,百年一改道,这是千百年来黄河自身维持健康生命所体现的基本规律;
1、黄河规律发育了华北平原,构成了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2、几代新中国领导人利用黄河规律指导治黄,成绩大,代价也大——黄河河床不断提高,为未来埋下隐患;黄河治理与开发任重而道远,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标本兼治黄河水患,造福中华民族。
2.“给定资料5”中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10分)
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考生作答】
主要原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上,一是投入较大。王景率几十万兵士治黄河,历时一年,用费亿钱。二是路线较优。选定的东汉故道河身较短、地势较低。三是措施有力。利用沿河大泽放於的工程措施,有利于延长河限。客观上,一是河患较少。在此期间,大暴雨较少,下游有分支,两侧有较多湖泊洼地。二是黄河输沙量减少。由于黄土高原人口减少,植被得到恢复,使得黄河输沙量减少。
【申论批改】
这道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对材料五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把握,组织答案要注意答案要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考生能够依据材料对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原因加以总结概括,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这值得肯定,但仍存在以下方面需考生注意:
第一,表述不完整。如针对河患较少这一条,考生在前面分析了河患较少的原因后,应该加上一句话来总结作答,如“所以较少发生水患”。
第二,作答切入语不当。建议考生在具体分析原因之前,加上一句切入语来承接题目和作答,如“依据给定材料五介绍的王景治河的思路和做法,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有”。
【申论范文】
1、国家重视。孝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率几十万兵士民工治黄,历时一年,用费亿钱;
2、路线较优。选定的东汉故道河身较短、地势较低;
3、措施有效。利用沿河大泽放淤的工程措施,延长了行河年限;
4、泄洪能力强。在此期间,黄河中游地区大暴雨较少,且黄河下游有分支,两侧又有较多湖泊洼地,河患相对较少;
5、输沙量减少。这一历史时期,黄土高原人口减少,植被得到一定恢复。
二、“给定资料3”介绍了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流域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请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明我国治理黄河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20分)
要求:内容具体,表述清晰,不超过300字。
【考生作答】
各国流域生态危机及治理举措:密西西比河水质污染严重、泥沙淤积危及水生植物生长、湿地减少、大坝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美国政府颁布了《清洁水法》、开始整体规划航运与环境;亚马逊河附近森林砍伐严重导致水文条件发生变化、过量使用肥料和农药致使水质污染,巴西政府颁布禁止砍伐森林的法律,但法律未能严格落实;三是尼罗河随意排放废水致使水质恶化、生物物种减少甚至灭绝,埃及政府实施曼扎拉湖治污工程,建设人工湿地净化水质,生态环境好转。结合各国治理经验,针对黄河水质污染和泥沙淤积导致提防决口和黄河改道的问题,获得的启示有:一是建立健全黄河水质保护、退耕还林工作的相关法律,强调严格执法,并做好法律宣传的配套工作;二是实施黄河污水治理工程,确保沿黄地区居民的饮水安全;三是退耕还林,防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黄河泥沙淤积;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坚持黄河治理与开发并重。
【申论批改】
考生能够首先对美国、巴西和埃及对三大河流的治理经验进行总结概括,然后再依据所总结的经验,作答的层次分明,这值得肯定,但仍存在以下方面需考生注意:
第一,总结问题经验不到位。考生在对美国在治理密西西比河的总结不到位,密西西比河的例子主要反映的是一个反面的例子,应该作为治理黄河的教训来体现,应该尽力避免,但从考生的作答中没能看出美国在密西西比河上存在问题。材料中说美国政府重视对河流的治理,但完工并不彻底,效果也没有达到要求,并至今都没有考虑全面科学规划对其治理,所以这反映了美国虽然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治理,但执行不力,治理工程建设滞后,同时缺乏考虑整体规划的问题,考生应该加以点出。
第二,总结启示的逻辑顺序不当。考生作答的第四点体现的是治理黄河总的指导思想,考生应该将其放在最前面来体现,不单单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要做好统筹规划,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综合治理才能根治黄河问题。
【申论范文】
密西西比河因过度开发,导致水污染、泥沙淤积等生态系统问题。虽然美国政府十分重视治理,但规划不够全面,执行不力,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亚马逊河流域由于森林砍伐、农药化肥污染等原因,亚马逊河面临干涸的命运。对此,巴西政府制定了专项法规,但缺乏效力;曼扎拉湖曾因废水的流入,水质恶化,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埃及政府通过全面评估,利用人工湿地工程,恢复了其流域内的勃勃生机。
启示: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规划治黄工作,贯彻落实综合治理措施,标本兼治黄河水患;制定专项治黄法律法规,并强化治黄普法工作,确保治黄法律得到贯彻落实;在全面评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湿地工程,改善黄河水质,恢复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
          三、国家某部门拟编写一本以黄河为主题的宣传手册,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宣传手册由四个部分组成,依次为“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精神万古传”。请参考资料,分别列出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点。(20分)
要求:
1.切合主题;
2.全面、表述准确,有逻辑性;
3.不超过400字。
【考生作答】
黄河地理信息,包括:发源地、流经省份、注入地、长度、流域面积等;黄河景观,如:壶口瀑布。
黄河是人类的发祥地,黄河流域与中华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联系;黄河流域涌现出的伟大历史人物;黄河流经区域的民族风俗和文化特色。
黄河治理与开发的意义,包括保障沿黄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安全、黄河治理承载着“黄河清”的国人梦;黄河水流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利用;黄河自身规律的表现形式,黄河治理的重点和难道在于治淤和治污;从古到今黄河治理的措施与成就,包括:王景治黄安澜800年、当代治黄取得的成就、历代领导人对治黄工作的指示;黄河治理与开发的关系。
黄河精神与治黄实践活动的关系;黄河精神承载中华民族博大宽容、勤劳勇敢、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优秀品质;号召大家传承和弘扬黄河精神,将黄河精神发扬光大.。
【申论批改】
考生能够分层对“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精神万古传”四个部分所要体现的内容要点进行概括,这值得肯定,但仍存在以下方面需考生注意:
第一,表述观点错误。“黄河是人类的发祥地”,这里应该改成“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第二,总结并不具体。如说到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应该如何体现,考生没有体现。建议考生结合材料中宫殿、青铜器、甲骨文等来体现黄河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而民族风俗和文化特色则结合秦腔、豫剧等文化现象来加以体现。
第三,缺乏整体性的总结介绍。考生在介绍内容要点之前应该明确其对应的哪个部分,如第一段之前考生应该指出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内容要点”。
【申论范文】
黄河之水天上来:1、黄河发源于青海,途径四川、甘肃、山东等省区,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2、黄河流经壶口时,由于地势原因形成了壮丽的瀑布景观。
黄河与中华文明:1、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黄河流域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出现了文字与王权的演变;2、黄河流域涌现出诸如荀况、蔺相如、廉颇、张衡等历史人物,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出现承载黄河文化的著名绘画艺术瑰宝、不同戏剧类型。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1、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修建黄河大堤治理黄河,其中东汉水利专家王景治黄让黄河安澜800年;2、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邓小平、胡锦涛等历代领导人对黄河流域的规划与安排。
黄河精神万古传:1、从古至今广大人民群众在治黄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敢于挑战、永不言弃、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黄河精神;2、号召民众学习和传承黄河精神,让黄河精神“万古传”!
          四、参考给定材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考生作答】
        弘扬黄河精神 推进民族复兴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而且中华民族在黄河治理与开发的实践中形成了以爱国、进取、求真、务实、和谐为核心的黄河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前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弘扬黄河精神,尤为重要。
弘扬黄河精神,推进改革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在面对咆哮的黄河时,既没有选择退缩,也没有选择盲目从事,而是不断开拓进取,积极探索黄河自身的规律,根据黄河自身规律对黄河进行开发和治理,这充分体现了进取、求真的黄河精神。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在社会利益阶层日益固化、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困难的现实面前,应大力弘扬进取、求真的黄河精神,既要勇于改革,趟深水区,啃硬骨头,又要不断把握中国自身发展规律,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稳中有进、稳中有为,促进经济社会转型。
弘扬黄河精神,推进党员干部作风转变。中华民族在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实践中形成了爱国、进取、求真、务实的黄河精神。当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在党内有所蔓延,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四风问题说到底是由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这就需要大力弘扬爱国、进取、求真、务实的黄河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俯下身子、深入基层,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弘扬黄河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治理由最初修建堤坝以堵为主到后来退耕还林以疏为主,治黄思路的转变体现了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当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多地区长期被雾霾笼罩,黄河、长江等多条河流被严重污染,人民群众对此反应强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提出了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美丽中国的目标,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环境生存权的庄严承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应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黄河精神,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出一条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新路子。
大力弘扬黄河精神,应提高人们对于弘扬黄河精神重要性的认识,注重“黄河文化圈”的培养和维护,注重文化创意融入生态旅游的一站式体验,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从而发挥黄河精神对于推进深化改革、党员干部作风转变、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注入正能量。
【申论批改】
考生的行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运用黄河精神来推进社会改革、转变党员工作作风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黄河精神在这过程中得到发扬,契合了弘扬黄河精神的主题,但也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从内在逻辑思维来讲,最好先阐述党员干部作风转变等方面的信息,后阐述改革、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以契合思想意识带动实际行动的逻辑思维。
第二,文章与时政结合比较紧密,并注重对黄河文化、黄河精神的拆解,但应避免拓展的外延过大、过宽,如“当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在党内有所蔓延,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等虽然是实质性的问题,但至少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因此在措辞、表述时应适当注意材料的外延,强化严谨性。这里建议考生最好更换论述的角度,“推进党员干部作风转变”属于政治文明建设的范畴,但材料中并没有牵扯关于政治方面的内容,建议考生从经济文明建设的角度来论述。
第三,最后一点的论证相对简单化,一者对分论点的分析不具体,二者没有协调好分论点与分论点间的关系,实现形式与内容上的平衡与统一。此外,还存在表述上的问题,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这里要么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么就是“实现中国梦”,把两者揉在一起就会出现表述上的问题,建议考生删掉一个。总体来讲,不失为一篇考场申论范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步知公考原创】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答案解析(副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