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yone 发表于 2017-4-6 08:26:01

【资料16】
中秋节起源于古老的对月亮天体的崇拜,是中国传统节庆中一个备受重视的象征团圆的节日。中秋之夜,摆上各样时鲜果品,合家团坐,一边赏月,一边吃着月饼、瓜果,这一切都在提示人们团圆的重要——月圆、果圆、饼圆,人喜团圆。人们借助各种象征团圆的节日事项,表达一个共同的心愿,祈愿团圆美满。如今,拜月的观念与礼仪虽然早已经消失了,但中秋节依然是最引动人们情思的一种习俗,远在他乡的游子,也最容易在此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该则资料简要地阐述了中秋节的来历和寓意。】

gwytwo 发表于 2017-4-6 09:23:24

【资料17】
《中华读书报》载文称:中国人以牺牲传统为部分代价的奋斗在今天达到的成就使中国人能够以比较健康的心态看待自己的传统。善待自己的传统的命题终于从学术层面进入政治议程。最近,受韩国成功保护“端午祭”传统的经验的激发,中国人举国上下都在关注传统节日的问题。我们今天有机会把恢复、发展传统节日民俗作为一个国家文化事件来大张旗鼓地讨论、规划。我们现在不一定能够把春节、端午节申报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我们能够在现代的物质条件下使一些民间节日成为国家的既传统又现代的重大节日,使它们成为我们善待自己的传统的代表作。
现在什么都是文化,但是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来说,文化有认同文化和消费文化之分。对于有些文化,我们内心里认为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它们是我们自我认同的内容,我们把它们看作和我们的生命是互为表里的。我们有时不觉得它们和我们是一体,一旦这种一体性的关系受到冲击,我们会非常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对于另一些文化,我们会使用、享受它们(往往要花钱),甚至非常喜好它们,但是我们只是看重它们的功用,用完了,就过去了。时尚,尤其是好莱坞大片,是这种体验的代表。
一个共同体有多大的凝聚力和自信,取决于它有没有足够的认同文化。因此认同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来说是无价之宝。而认同文化几乎都是传统的(或许有老传统、新传统之别)。其中,传统节日民俗是一个主要的部分。【该则资料主要阐述了文化的各种含义及重要性,同时肯定了传统节日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gwysix 发表于 2017-4-6 10:42:22

【资料18】
《环球时报》载文称:改革开放前我们穷,过节就意味着发食品票,有了食品票配额就能买酒买肉,可以过上几天有油水的日子,很少探究那节的原委。改革开放富起来之后,我们传统节日和西洋节日一起过,但无论洋节和土节渐渐都失去了“原味”,变成了商业化的美食节和购物节,这和穷的时候过节就是“暴撮”本质上没什么区别,都是异化,注重的是形而下。那些节日形而上的精神全被抽空了,变成满足下水的节日,甚至成了腐败横行的节日。钱花得越来越无度,油水越来越足,但精神上却越来越委靡。物质的极大丰富和物质的极度匮乏一样让精神委顿,这是我们20多年前怎么也预料不到的。人类的祖先,无论中外,他们创立的这节那节,都是出自形而上的精神需求,出自对自然和先哲的感恩,出自对心灵的安抚,因此节日是和仪典和祭祀和祈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过”节能使精神得到净化、提升、安抚,即使是热闹,即使是吃,也是有讲究的,也是精神生活的延伸。而抽空这些精神的内涵,只剩下热闹和吃,甚至演变成推销热闹和吃,变成请客送礼的公关契机,人的心灵何来安宁清净?这样变味的节日过起来只能是空虚无聊,过完节上班难免会喊累。【该则资料主要对比了改革开放前节日的“过”法,反映当前节日越“过”越变味的现状。】

gwyone 发表于 2017-4-6 10:52:47

【资料19】
每年的“五一”“十一”、春节等节假日,历来被商家视为黄金时节,众商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商场打出打折、让利、抽奖、返券、48小时不打烊的大旗,让人眼花缭乱;旅行社推出“名目繁多”的旅游线路将人们“批发”到各地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酒楼饭庄摆出各种美味佳肴,地方特色小吃,刺激着人们的食欲。
在北京中友各大商场,“买100送125”“买200返200”的巨大横幅点燃了很多人的购买欲望。一位外地来京的王先生告诉记者,北京的返券太划算了,面对这种诱惑很难让人无动于衷。看着人们大包小包如急行军般穿行于各大商场时,我们不能不佩服商家的精明。
用假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无可厚非,但应该看到,国庆节、“五一”劳动节等节日被商家包办后,商家把这些节日变成了“商品”,变成了“卖点”,黄金周也逐渐演变成商家赚钱的工具,完全忽视甚至忘记了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意义。专家认为如何让我们的“节日”不被“黄金”掏空,如何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懂得“节日”的内涵和今天的现实意义,值得全社会反思。【该则资料主要阐述的是传统节日与节日消费之间的关系。】

gwyfive 发表于 2017-4-6 12:22:43

题目:
          二、用400字以内的篇幅分析造成给定资料中(除第4-8段资料以外)所反映问题的主要原因(20分)。
【解析:
1.本题为概括性试题,侧重考查的是考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2.从题干要求可知,本题作答时所依据的是除第4-8段资料以外的资料,因此作答中,不涉及第4-8段资料中所反映的问题信息;
3.本题在分析问题时,可采用总(深入概括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概括产生问题的直接原因,并适当总结问题表现)的形式来展开作答,以突显考生良好的归纳材料信息的能力。】
       
       
        更多申论资料,请点击步知公考平台
        登录步知公考社区,和同伴一起学习申论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2006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第二题:传统文化与传统节日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