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陕西省公考申论真题第四题:政府“三公”经费真题
【资料10】国家财政部数据显示,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当年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其中,车辆购置及运行费59.15亿元,占“三公”经费总数的近六成。地方情况基本类似,2013年北京88家单位公开的部门预算中,公车开支是“三公”经费的最“大头”,购买车辆及运营维护开支为5.9亿元,占比74%。广东省2013年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为8.64亿元,其中,公车类开支总计月5亿元,占比近六成。在公车费用中,公车购置7316万元,公车燃料、维修等运行维护费4.27亿元。“公车费用减不下去,‘三公’经费难以得到根本控制。”长期关注公车改革的湖北省统计局叶某说。
事实上,公车的配备和使用在我国曾经被严格限制,1994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要求部长级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现职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干部,保证工作用车或相对固定用车。在这个规定的基础上,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本地的公车配备规定,但基本思路都是公务配车。“我们赋予公车太多东西,无形中增加了严控公车的难度。”叶某认为,不少民企老板放着正规车牌不用,一定要花大价钱、冒着风险用军牌,这种不正常现象,折射出了公车代表的特权意识。
叶某说,从1993年广东东莞沙田镇试点公车改革之间20年来,各地开展公车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实践探索各地特色。“总结、借鉴其中的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我们推动公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制度,步出‘深水区’,触动即得利益者的‘奶酪’”。
时至今日,地方性车改已经进行了十几个试点,然而还是停留在试点阶段,不少改革试点更是中途夭折,从许多首先“吃螃蟹”的城市的改革经验来看,货币化改革成为推进公车改革最主要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相对而言阻力不是那么大的方式,货币化车改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温州的“拍卖公车,近程货币化补贴,远程市场化租赁”基本上沿袭了杭州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买改为租”,即建立服务中心,所有公务用车集中至机关公务用车服务中心,单位公务用车可向其租用,同时按级别给公务员发放车贴。【这则材料首先以数据的形式说明了公车开支在“三公经费”中的比例,说明公车改革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严控公车的难度,最后分析讨论了公车改革试点中得出的结论】
【资料11】
R教授认为,经过多个试点的长期探索,基本符合中国特色的改革模式已经浮出水面,即走货币化补贴和市场化之路。但针对货币化改革的理念和其推行过程中出现的许多举措,一些专家并不那么看好。针对实行货币化改革是否真的能减少财政支出,W教授持悲观态度,“以前配备公车的主要还是上层领导,而现在补贴要发到每个公务员手里,是否真的能节省支出还有待观察。”
中央党校L教授认为,具体到个人的货币化补贴有其弊处。“采取个人补贴可能出现公务员之间的下乡或者外出工作的相互推诿,因为谁都不想花自己的钱去做公事”。“整个公务用车运行机制都必须在阳光下进行。要有明文规定、算好每一笔账,哪些可以报销,哪些不可以;还有拍卖的对象都是哪些人,资金流向哪里必须清清楚楚。”
“豪华的标准是什么?怎样算是超标违法?目前还没有细则,但必须要有个数字的可以量化的东西来衡量。”国家行政学院Z教授说道。
2012年7月13日的一篇报道称,在近日的一次公车拍卖中,河南省某县纪委牵头、县国资局承办,公开拍卖了43辆超编公车,成交总价为39.11万元,实现国有资产增值53.2%。不少读者看到这一数字后大跌眼镜:43辆车成交总额只有39.11万元,均价不到9000元,被称为“公车卖出废铁价”,也让人质疑公车改革中的一些举措不够规范和透明。【这则材料主要探讨分析了公车改革实行货币化补贴和市场化存在的弊端和难处】
题目:
4、根据给定资料10~11,你认为在推进公车改革中还有哪些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20分)要求:分析全面、表述简明。不超过200字。
【解析:此题为归纳概括题,要求根据给定资料10~11,列出你认为在推进公车改革中要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应试者在作答时,应紧扣这两则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推行公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条例的形式表述出来】
更多申论资料,请点击步知公考平台
登录步知公考社区,和同伴一起学习申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