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yfour 发表于 2017-4-6 08:46:46

【资料11】
  2008年2月18日,李丽在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说:“我从事家庭教育以来,认识了很多家庭,认识了很多孩子,我觉得有些孩子缺少了一种感恩,缺少了一种意志力,缺乏一种抗击挫折的能力,怎么样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有些孩子很模糊,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我们的孩子一起成长,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些社会人士说,现在有一些受助的贫困大学生没有主动向资助人表示感激,反映出他们心目中的一些顾虑。由于经济条件差,他们可能会觉得因此而抬不起头,进而不愿意公开直面资助人。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心态。贫困大学生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自己目前的贫困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贫困是可以改变的,但归根究底要靠自己。今天有人资助自己,就应该积极地利用好这个条件,将这份资助转化成自己积极进取的动力。而不能总是感觉低人一等,或者是怨天尤人、埋怨社会的不公正。如果不改变这种消极的心态,会使自己懒得与别人沟通,难以树立起积极的追求,即使是奋斗也会觉得前途渺茫,甚至导致更加消极的后果。【这则材料从李丽和其他一些社会人士的立场,分析说明引导孩子或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gwyfive 发表于 2017-4-6 10:11:13

【资料12】
  中国科技大学学工部尹红副部长说,引导受资助的贫困生成立爱心社团,秉承“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推己及人,薪火相传”的宗旨,在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是我们学校近几年重点探索的助学与育人相结合的新模式。“精进爱心社”就是由获得“精进助学金”资助的25名同学发起的,现在已有50名成员。社团成立以来,同学们积极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举行社团联谊交流活动,向新生介绍学习经验,举办“感恩与责任”征文活动等,这个学生群体在一系列活动中感动着、成长着。像这样的爱心社团在我们学校就有8个,它们都以设立的助学金名称命名,统一在“自强社”的管理之下。
  大连理工大学自强社是在学校学生工作处指导下的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的社团组织,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发展,现今的自强社共有18个院系分社,4000余名社员。近年来,自强社不断扩大社会公益活动410余次,参与活动17900多人次,累计活动时间109500多小时。【这则材料主要介绍由受资助的贫困生成立的爱心社团在“自强社”管理下的的发展状况】

gwythree 发表于 2017-4-6 11:03:26

【资料13】
  2007年8月22日,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困难大学生不是一般的弱势群体,不应该把他们和弱势群体相提并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但他们已经接受了高中教育,正准备迈入大学校门,按我们现在的观点,这些同学可以被视为未来的国家栋梁。对他们除了有学业上的要求,我认为还要有心理素质、品德、思想意志方面的要求。所以,我特别提倡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自强自立教育,宣传那些在国家资助政策的鼓励下克服困难奋斗成长的大学生。
  王旭明说,无论是国家资助还是民间资助,都应在经济支持的同时考虑到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他同时建议,民间资助困难学生的方式和方法可适当调整,改变单纯给予的方式,给予的同时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如变成某种契约的形式,在契约中加入受资助学生每年写几封信报告学习生活情况、报告成绩单以及经费使用情况,如果没有报告将停止资助等内容;或借鉴国家资助政策,资助的同时有一种激励机制,培养他们的报恩思想。
  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在人们感慨大学生要增强孝心、同情心、感恩心的过程中,家庭中的感恩教育到位,也非常重要。他说,一些大学生缺乏感恩心的原因,除了那种功利化的学校教育引导学生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书本中,并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之外,还包括家庭教育的变异与迷失。【这则材料从专家的角度,指出应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自强自力教育,并以附加契约的形式培养引导他们感恩。此外,还应强化感恩教育】

gwyfive 发表于 2017-4-6 12:08:08

【资料14】
复旦大学设立了“爱心基金”,不仅吸纳社会资助,也是教育学生的载体。每年学生毕业时,受该基金资助的贫困学生都要向学校师生作出奉献爱心的承诺并签名:“在我留学期间,我将把每年奖学金的5%捐献给复旦,以资助家贫的学弟学妹们”、“工作以后,每年我会将工资的5%捐给复旦”……许多学生遵守承诺,不断为“爱心基金”添砖加瓦。广西大学学工处处长唐兴说,部分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不是一日之寒。这些负面思想正需要学校来正确引导。学校的宗旨是教书育人,不仅是在学术上,在思想道德的教育上,同样需要投入。同样本着这种“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困与育人并重”的宗旨,广西大学近年来一直坚持感恩教育,培养贫困生的爱心与感恩之情:召开“感恩大会”,邀请先进人物演说亲身经历;组织到孤儿院参观,帮助院里的孤儿;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友好关系,撮合一对一帮扶,提供贫困生社会实践机会等。在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中,学生获益良多。【这则材料以复旦大学和广西大学两者案例,说明学校应承担引导学生感恩的责任】

gwyfive 发表于 2017-4-6 12:46:28

题目:
三、给定资料5~8表明:感恩意识的匮乏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从大学校长的“特别提醒”,到大学生是否“不知感恩”的激烈争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及道德教育的某种缺失,暴露出这种结对资助的形式,确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请你就此做一个评点。要求:评析集中,详略得当,字数不多于350字。(满分20分)
【解析:此题为综合分析题,应呈现综合分析题的三个基本层次,着重突出具体分析部分,即“为什么”这一层次。同时注意,“为什么”层次中,应紧扣给定资料5~8,针对“从大学校长的‘特别提醒’,到大学生是否‘不知感恩’的激烈争辩”中所反映的感恩缺失问题,从原因、影响等角度进行评析】
        更多申论资料,请点击步知公考平台
        登录步知公考社区,和同伴一起学习申论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2008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第三题:感恩意识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