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青海公务员面试热点:“辣条”上的阶层烙印
图片来源于网络
【热点背景】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彭亚拉和她的团队完成了一项针对农村儿童营养与食品安全教育的调查。从2013年开始,他们选取了江西、河南、河北、四川、山西以及北京周边的12所农村学校和两所流动儿童学校的5000多个样本进行调研。调查发现,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习惯吃劣质的零食,甚至以零食代替正餐。“把江西石城的孩子最喜欢、最常吃的零食做了排序,排在第一名的是辣条,第二名是冰糕,前十名可以看到碳酸饮料、炸薯片、烤肠、话梅、方便面,有的孩子中午有营养午餐也不吃,就吃馒头和辣条。”
【中公评析】
这个调查和人们日常观察是相符的,或者说,恰恰提炼出了人们见怪不惊的问题。农村与城乡接合地带一向是三无低劣食品的生产地和销售对象,食品安全状况堪忧,而健康教育则既无传播渠道也无受众,家庭膳食观念更是处于原始阶段。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儿童,正处于上述三个问题的交叉点上。
餐桌素来是观察社会生活最便捷的窗口,辣条上也打着阶层烙印。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看,零食是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甚至是划分社会阶层的一个参考标准。中国社会解决温饱问题之后,零食的多少与质量的高低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水准。农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零食中,包含了父母的爱、希望和愧疚,更表达了这些父母对何为“美好生活”的理解和实现这种“美好生活”所能调动的全部手段。前者令人感慨,后者则令人忧心。
“辣条阶层”的特点也可以从中老年群体中展现出来。2008年前后,北大第一医院曾联合十几家医院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慢性肾脏病调查,兼顾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病情况。研究者拿调查结果和各地区的人均GDP对比发现,农村人口的患病率比城市人口高,而在农村人口中,人均GDP最高的那个等分(调查一共分三等分)人均患病率最高。健康并没有和“富起来”同时到来,同时到来的其实是健康危机。
饮食的阶层化和健康的阶层化,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却是转型期与中国社会短兵相接的问题。在浅层次上,它展示了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的紧迫性,在医疗、教育、社会关怀上对基层社会提拉的重要性。在深层次上,它是提醒:仅在经济指标意义上看城乡差异和阶层差异太过简单化,容易产生直线逻辑所特有的乐观感。社会资源分配的失衡不公和与其相适应的观念、生活方式形成共生,会造成难以跨越的阶层鸿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