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du 发表于 2012-6-25 21:40:47

2012年度天津市公开招考公务员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

<P align=center><STRONG>2012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BR>《申论》试卷<BR>满分100分&nbsp; 时限150分钟</STRONG></P>
<P>&nbsp;</P>
<P><STRONG>一、注意事项</STRONG></P>
<P>&nbsp;&nbsp;&nbsp; 1.本题本由给定材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材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BR>&nbsp;&nbsp;&nbsp;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铅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BR>&nbsp;&nbsp;&nbsp;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指定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BR>&nbsp;&nbsp;&nbsp;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BR>&nbsp;&nbsp;&nbsp;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BR>&nbsp;&nbsp;&nbsp;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BR></P>
<P align=center><STRONG>严禁折叠答题卡!</STRONG></P>
<P>&nbsp;</P>
<P><STRONG>二、给定材料</STRONG></P>
<P>&nbsp;&nbsp;&nbsp; 1.“被××”,是一种特殊社会状态下生成的特殊短语。在21世纪的中国,一系列具有同样构成方法的新词在互联网上广为流行。中国网民在“就业”“增长”“自杀”“杀人”“上楼”“自愿”“捐款”“开心”“委员”“全勤”“小康”“高速”“离婚”等以往不受“被”修饰的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名词或短语前加上“被”字,表达出没有话语权的弱势一方的无奈。由于网民的“创造”而使“被字句”在很多场合与其他词语超常搭配,从而彰显出风趣与幽默。例如,号称“世界上里程最长、速度最快、投资最大”的武广高铁,以其高票价使民众“望车兴叹”,自我解嘲为“被高速”,还有油价“被提高”、四川景区“被拍照”、家电下乡“被优惠”、富士康员工“被跳楼”,等等,诸如此类的“被字句”以委婉诙谐的语言表达了网友的关切和忧虑。<BR>&nbsp;&nbsp;&nbsp; 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网络媒体语言分中心、商务印书馆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09”网络征集年度字词揭晓,“被”和“民生”分列国内字、词的第一。这个流行于2009年的网络热字,表达了公众对于公民权责名实相符的吁求。的确如此,“被”字的“被”荣登榜首曲折地表明了公民权责意识的自我觉醒: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思忖是否“被忽悠”。</P>
<P>&nbsp;&nbsp;&nbsp; 2.据媒体报道,截至2009年7月1日统计,2009年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大学生就业率达68%。然而当这样一种现象被披露于网上时,许多人又开始怀疑高校就业率的真实性了:有应届大学毕业生在网上发帖称,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就业了,就业协议书上赫然是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公司名称和该公司的公章。由于“太兴奋了”,因此发帖庆祝自己“被就业”。A校2009届毕业生赵某某在论坛上发帖,称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学校就与一家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书。随着赵某某帖子的发表,“被就业”一词迅速蹿红。<BR>&nbsp;&nbsp;&nbsp; 在统计就业率的背景下,部分高校采取措施保证就业率早已不是新闻,2006年安徽省教育厅就曾公开批评“一些高校采取扣押毕业证等方式,要求没就业的学生提供就业协议书,结果逼得学生造假,甚至跑到学校附近的小店盖个章冒充接收单位。”一些网友认为,“被就业”现象在全国各地院校普遍存在。“被就业”的大学生,他们在自己毫不知情、工作毫无着落的情况下“被就业”,正是学校方面弄虚作假、权力失范的结果。如果高校的就业率统计中,能少一些水分,多一些实事求是的真诚,公众还会担忧这些“华而不实”的就业率,会影响到就业政策的制订吗?<BR>&nbsp;&nbsp;&nbsp; 网友发明的“被就业”一词新鲜生猛,讽刺高校虚报就业率的行为,更因此衍生出“被”字语系,如职工“被全勤”,举报人“被自杀”,交择校费的家长“被自愿”,等等。由“被自杀”“被就业”等滥觞,到大量“被××”的流行,如“被捐款”“被涨薪”“被幸福”……每一个“被××”,都让我们对一起起关乎公众诉求的公共事件记忆深刻。“被”字流行语不仅隐喻着公共诉求得不到完美呼应的现实语境,也反衬出这个时代的显著进步。因为,不是我们现在“被××”得多了,而是我们越来越对“被××”充满了伸张的欲望。</P>
<P>&nbsp;&nbsp;&nbsp; 3.因对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居民收入增长数据表示不解,2009年7月29日,一位网友在B网站的博客上,发明了一个“被增长”的新词。所谓“被增长”,也就是说实际没有增长,但在统计数据中却增长了,使我们都被统计数字“幸福”地笼罩着。这一感受得到了绝大多数人们的赞同,同时也得到了央行最新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的印证。一些政协委员表示,“被增长”虽然是对统计数据真实性的质疑,但其背后,却是公众对工资收入增长缓慢、国民收入分配失衡的不满。<BR>&nbsp;&nbsp;&nbsp; 2009年2月,江苏省对C市辖下各县市的小康达标情况进行随机电话民意调查。当地政府要求受访群众熟记事先统一下发的标准答案,如“家庭人均年收入”农村居民必须回答“8500元”,城镇居民必须回答“16500元”;“是否参加社会保险或保障”必须回答“参加了”;“对住房、道路、居住环境是否满足”必须回答“满意”。于是,那些原本在小康达标水平之下的群众,一夜之间就“被小康”了。小康本来有明确的指标,白纸黑字,糊弄不了人。但在“政绩”的强大压力下,官员没有创造不了的奇迹。为了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很多为官者都有着强烈的政绩意识。当他们把政绩当成一种邀功请赏的筹码,试图借此作为谋求升迁高位的敲门砖时,他们就会打造出“异味”的“政绩工程”。<BR>&nbsp;&nbsp;&nbsp; 2009年7月,全国6个城市参加了为期两周的“城市开心指数测试”,市民通过拍打公交站点的“笑脸”或“哭脸”装置,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最后北京以0.5个百分点的优势超越上海,摘得中国“最开心城市”的桂冠。这样的测试和统计方法没有多少科学性可言。一个城市的人群是否开心,取决于经济收入是否有保障,取决于文化生活是否有质量,取决于民主是否充分、法制是否健全,取决于是否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一切没有落实之前,所谓的“开心”“幸福”“和谐”,都只是强行戴在民众头上、遮住他们耳目的大帽子。<BR>&nbsp;&nbsp;&nbsp; “被小康”“被开心”说法的出现,表明在不少地方、不少部门,片面追求所谓政绩成为工作的主要动机,而政绩又异化成了一种邀功请赏的筹码,为自己保住位子或者升迁铺平道路。于是,为了表面上的光鲜,已然浑然不睬客观事实,甚至不惜明目张胆地进行欺诈。收入“被增长”、生活“被小康”、心情“被开心”之后,百姓看上去更“富裕”、更“幸福”了,但那些冷冰冰的数字、指标,因为完全缺失百姓充满温暖的切身体验而变成了自欺欺人的把戏,其所造成的危害就远远不止从炮制者的津津乐道沦为民间的笑柄那么简单。令我们国土上本已不堪一击的“诚信”二字雪上加霜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令干群关系、官民关系更加疏远乃至恶化,是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BR>&nbsp;&nbsp;&nbsp; 不过,如果能抱持一种积极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切,就会发现,无论上述数据以及各种“被××”是否真实,值得肯定的是,公民对政府的数据或者说辞保持一种怀疑和求证的精神,这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最宝贵的成长。理性的国民不会否定一切,但也断不可缺少一点怀疑精神。这种怀疑精神,即是扶正公权力、防范各种潜在危险的动力之源。社会的变化,体现在言语的变化,言语不仅承载着思想和观念,还体现了时代格局。“被××”的流行,既见证了现实但也存在着诸多无奈,同时又表明公民权利的觉醒。而且,正是后者在一点一滴地促成前者的改变。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看,“被”字被高标,更意味着有怀疑精神与权利意识的公民,正在成为这个社会的主人翁。而这一切,正是这个社会的希望所在。</P>

newdu 发表于 2012-6-25 21:41:04

<P>&nbsp;&nbsp;&nbsp; 4.“Suicide”(自杀)本是一个不及物动词,然而它却有个不合语法常规的用法——suicided(被自杀)。一个人“被自杀”,却没有施动者出现,仿佛他面对的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深不可测的力量。1982年6月,意大利某银行行长被发现吊死在伦敦的桥下。所有证据都表明他是自杀,但外界却流传着关于他“被自杀”的阴谋,此案纠缠警方很多年,至今迷雾重重。2008年3月,曾多次进京举报D市某区区委书记张某某违法占用耕地、修建豪华办公楼“白宫”等问题的举报人李某某,在监狱医院内死亡。检察机关出具的调查结果显示,李属于自缢身亡,但其家属不认可李自杀的结论,认为死亡原因蹊跷。2009年6月,该区委书记张某某以涉嫌报复陷害罪、受贿罪被提起公诉。一个没有自杀动机的人,突然因某种变故而死亡;死亡现场呈现自杀的迹象,让局外人百思不得其解,又无直接证据证明是被杀。尽管权威部门和家属对死因各执一词,但不论死者是否为自杀,权力的膨胀与滥用其实是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只要强权不受监督、令弱者无力对抗,类似的疑案就不断上演。<BR>&nbsp;&nbsp;&nbsp; 2008年12月,E报记者在F省采访时神秘失踪,家人报警求助,F省警方立案调查,初步认定为“失踪”,并声称“人命关天,我们会全力查明真相”。14天后,家人却接到G省警方电话,被告知该记者涉嫌受贿被刑拘。随后,F省警方表示他们事前就已经知道情况。刑事拘留本是刑事侦查程序中常用的强制措施,警方对刑拘者需在24小时内履行告知义务,这是一般原则。警方以“有碍侦查”为由的“不告知”不只侵犯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也侵犯了当事人家属及其所在单位的知情权。没有程序就没有正义,“不告知”把刑拘变成了失踪,利用公权力愚弄和恐吓了民众,不但令民众对公权力失去信任,也令法制建设遭到破坏。</P>
<P>&nbsp;&nbsp;&nbsp; 5.1998年2月15日,商丘市柘城县老王集乡赵楼村赵作亮到公安机关报案,称其叔父赵振晌已失踪4个多月,怀疑被同村的赵作海杀害,公安机关当年进行了相关调查。1999年5月8日,赵楼村发现一具高度腐烂的无名尸体,公安机关遂把赵作海作为重大嫌疑人于5月9日刑拘。在作了9次有罪供述后,赵作海被审判机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2010年4月30日,“被害人”赵振晌回到赵楼村。5月9日,“杀害”同村人且在监狱已服刑10多年的赵作海,因赵振晌的突然回家,被宣告无罪释放,河南省有关方面同时启动责任追究机制。5月13日,河南省高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给予赵作海国家赔偿及生活困难补助共计65万元,由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宋海萍院长亲手交付给了赵作海。河南省高院院长张立勇曾表示,出现这样的判决,3家办案机关都是有责任的,是没有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也没有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张立勇说,做错了事情就要承担责任。目前,河南省高院纪检、监察部门已经立案调查,对不负责任的审判人员追究责任。近日,记者从河南省商丘市公安局了解到,经过30天的侦查,当年导致赵作海被判刑的商丘柘城“1999·5·8”杀人碎尸案成功告破,该案的三名犯罪嫌疑人及涉嫌包庇人员全部到案。赵作海“故意杀人案”给我们敲响一记警钟:“被”什么千万不能“被杀人”。</P>
<P>&nbsp;&nbsp;&nbsp; 6.为了确保我国耕地红线,引导地方政府节约用地,国土部2008年正式颁布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将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直接挂钩,若农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城镇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建设用地——是谓“增减挂钩”。但旨在节约土地的“增减挂钩”机制,很快变了味,成为各地搞土地财政的利器。山东H市土地储备中心主任称,将农民全部集中居住后,保守估计,将腾出8万亩旧宅基地,可以复垦为耕地。每年复垦一部分换来新的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由此每年的土地收益有两三亿元。于是,一场农民“被上楼”运动在各地应运而生:无数的村庄正在“被消失”,无数的农民失去庭院,农民“被”住进集中建设的楼房。在“被上楼”运动中,一幕幕惊人的剥夺、浪费和暴力正在进行中。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某某指出,和平时期大规模的村庄撤并运动“古今中外,史无前例”。在这场浩浩荡荡的农民“被上楼”行动中,山东H市宣布取消在域内所有行政村建制,生生造出208个“万人村”;曾被评为G省生态文明村的I村,如今已拆成一片废墟,刚修好的“村村通”水泥路被铲平;J省某市K村被整体拆迁,但农民公寓还要村民补差价购买。在许多地方,这场打着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小城镇化等名头的“消灭农村”运动的目的很明确:增加建设用地,扩大土地财政。这场“被上楼”运动的本质在于,地方政府基于土地财政的考虑,间接地剥夺了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其中的收益进入了地方财政的腰包。宅基地使用权虽然不是所有权,却是农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宪法》第十条、《土地管理法》第八条都明文规定:宅基地属于村民集体所有。根据《物权法》的相关规定,村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和城市居民的房屋所有权一样,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如今,村民的宅基地也开始遭到了公权的侵害。对此,有专家指出,盲目强迫农民上楼并大规模取消自然村,不仅与法治精神相违背,也会对农村社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P>

newdu 发表于 2012-6-25 21:41:14

<P>&nbsp;&nbsp;&nbsp; 7.据媒体报道,重庆市M县有学生家长反映,孩子读小学要交9000元“教师节慰问金”。学生家长反映至县教委后,被告知“要退钱就必须退人”。该县教育局局长接受采访时称,此费系家长“自愿”缴纳。有专家在《潜规则》里提出过“合法伤害权”的概念,即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合法地伤害无力反抗的人。掌握权力的教育部门制定规则,为子女前途着想的家长只能任由宰割,名为自愿,实为胁迫,因为一旦你不想“自愿”做什么,就什么也不能做。<BR>&nbsp;&nbsp;&nbsp; 汶川地震后,一些单位或组织强迫个人捐款,以至出现个人重复“捐款”。某高校王教授赞同震后每个人都必须被强制捐款:“很多人是把捐款当成善行,没有理解成责任和义务。”“在非常时刻,为国家做贡献更是一种责任,而不仅仅是善行,不捐献是不履行责任和义务。”捐款不是收税,没有国家强制执行的法律依据,公民也没有法定的义务,捐与不捐、捐多捐少都是公民的自由。但在政治化思维下,捐款变质为“工作表现”“政治素质”,于是爱心奉献成了道德勒索。“被捐款”的背后体现出依法行政的不足,更是对私有财产的变相侵犯。</P>
<P>&nbsp;&nbsp;&nbsp; 8.一进入8月,很多公司员工休年假的高峰期就到了。但有网友爆料,真实情况是,虽然不少公司都有年休假,可不少人有假却不能休。于是,网络上继“被就业”“被增长”之后,又出现了华丽的说法——“被全勤”。某网站近日也做起了“被全勤”现象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网友没有享受过带薪年假。这种逼你拿全勤奖的公司,实在是让人“受宠若惊”。有网友质疑,既然劳动法白纸黑字规定了员工有休带薪年假的权利,为何用人单位却敢于屡屡不兑现,屡屡让自己的员工“被全勤”?他们违规以后为何得不到应有的惩罚?</P>
<P>&nbsp;&nbsp;&nbsp; 9.万众瞩目的武广高铁宣布于2009年12月26日投入运营,武广高铁开通运营后,开行世界上最先进的国产时速350公里“和谐号”高速动车组,武汉至广州实现3小时到达,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进入新阶段,然而随之公布的全程最低票价490元,并停运多列武汉和广州之间的普通列车,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热议,部分网友表示接受不了如此高的票价,并认为“被高速”了。</P>

newdu 发表于 2012-6-25 21:41:32

<P>&nbsp;&nbsp;&nbsp; 10.从2005年和王菲在乌鲁木齐领证结婚开始,5年的时间里,媒体以每年至少一季的速度替他们的婚姻下判决书:王菲、李亚鹏要离婚了。2006年,因王菲和李亚鹏爱女患有先天性唇腭裂,香港媒体关于两人为此大吵大闹、感情不和的消息甚嚣尘上;2007年,台湾某周刊封面刊登李亚鹏和苗圃牵手的照片,直指李亚鹏和王菲的婚姻出现问题;2008年,香港媒体爆出王菲怀孕流产,并称两人因此吵到要分手;2009年底,有媒体拍到李亚鹏与一神秘女子同行前往上海,一起入住五星级酒店,事后有报道称,王菲暴怒与李亚鹏大吵一顿,婚姻再次亮起红灯。虽然每一次“被离婚”之后,李亚鹏和王菲都会恩爱亮相,令流言不攻自破,但每一季的离婚新闻还是乐此不疲地准时来到。</P>
<P>&nbsp;&nbsp;&nbsp; 11.L大学董教授指出:“滥用公权和信息不透明,是一系列‘被’事件发生的祸首。”全国政协委员、西南M大学文学院刘院长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这种说法荒诞但值得思考,“‘被时代’传播的是信任危机,如果不及时进行整治,将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严重损害。”“每一个‘被’故事的发生,无不与利益紧密挂钩。”刘院长认为,“被时代”的出现,不是偶然现象,是政府信息与群众感受不一样的现实反映,实质就是公信力降低的体现。虚假的就业率、不真实的数据发布、工资的虚假增长等,折射出的是政府信任危机,如何挽回公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感,已经不容回避。为了完成各种形式的指标,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在“制造繁荣”“制造和谐”。老百姓已经很不愿意生活在一个“被繁荣”“被和谐”的社会中。必须建立法规,让“被事件”制造者为自己的行为埋单,还公信于社会。</P>
<P>&nbsp;&nbsp;&nbsp; 12.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让不少人有些“意外”。有网友将这一标题截图发布在微博上后,网友纷纷大呼“标题给力”。一向严肃严谨的《人民日报》用了一个如此“潮”的标题,引发热议也不奇怪,但火到这个程度倒真有点出乎意料。作为网络语言,“给力”意思类似于“牛”“很棒”“酷”,常作感叹词用。不管“给力”用得到底对不对,《人民日报》取这么一个标题,至少说明大家看到了贴近民心的话;也说明如果主流媒体对网络民意作出及时的认可和回应,是会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的。“给力”如今的大热与2009年“被字句”大热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其实反映的是社会公众的一种期待和诉求。“给力”有多热就说明平时“不给力”的事有多少。如果在“被时代”,公众希望有一种力量能改变普通百姓“被动性”的命运,将他们从无力感中解脱出来,那么在“给力”横空出世以后,公众更希望,不管是在哪个领域,都能让他们看到“给力”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处事态度。</P>

newdu 发表于 2012-6-25 21:41:42

<P><STRONG>三、作答要求</STRONG></P>
<P>&nbsp;&nbsp;&nbsp; (一)根据给定材料,概述“被××”现象所反映的负面问题。(25分)<BR>&nbsp;&nbsp;&nbsp; 要求:概括准确,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400字。<BR>&nbsp;&nbsp;&nbsp; (方格略)</P>
<P>&nbsp;&nbsp;&nbsp; (二)结合给定材料和生活实际,请你谈谈“诚信”的重要性。(15分)<BR>&nbsp;&nbsp;&nbsp; 要求:分析合理,观点准确,字数不超过300字。<BR>&nbsp;&nbsp;&nbsp; (方格略)</P>
<P>&nbsp;&nbsp;&nbsp; (三)“给定材料2”写道:“‘被’字流行语不仅隐喻着公共诉求得不到完美呼应的现实语境,也反衬出这个时代的显著进步”,请联系给定材料和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分)<BR>&nbsp;&nbsp;&nbsp; 要求:条理清晰,分析到位,字数不超过400字。<BR>&nbsp;&nbsp;&nbsp; (方格略)</P>
<P>&nbsp;&nbsp;&nbsp; (四)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我国实际,以“从‘被××’的流行到‘给力’的大热”为副标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BR>&nbsp;&nbsp;&nbsp; 要求:(1)观点正确,主题鲜明,分析合理;<BR>&nbsp;&nbsp;&nbsp; (2)论述深刻,语言流畅;<BR>&nbsp;&nbsp;&nbsp; (3)字数在800~1000字。<BR>&nbsp;&nbsp;&nbsp; (方格略)</P>
<P></P>

newdu 发表于 2012-6-25 21:42:11

<P align=center><STRONG>2012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BR>《申论》试卷<BR>参考答案</STRONG></P>
<P>&nbsp;</P>
<P>&nbsp;&nbsp;&nbsp; <STRONG>(一)答案提示<BR></STRONG>&nbsp;&nbsp;&nbsp; “被××”现象反映了一系列由于体制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平衡、法制不健全、社会诚信缺失等原因,造成弱势一方权益受到损害的问题。主要是:<BR>&nbsp;&nbsp;&nbsp; (1)一些企事业单位依托政策和资源优势,“合理合法”地损害公众利益,产生社会不满。部分学校变相向家长收节日礼金;部分企事业单位为了名声和利益,强制员工捐助公益;运输部门单方面推出高价车次,取消低价车次。<BR>&nbsp;&nbsp;&nbsp; (2)某些政府部门为了部门利益或政绩侵害百姓利益,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影响社会和谐。为了财政收入,强制农民变市民,占用其土地;为了政绩,虚报居民收入。<BR>&nbsp;&nbsp;&nbsp; (3)法律法规不完善,某些基层司法部门执法水平低,损害法制建设。“疑罪从无”等法律规定得不到落实;对法律事实的举证和审查水平低,审判程序不严格;对司法和执法部门的监督缺位,执法过程主观随意性大。<BR>&nbsp;&nbsp;&nbsp; (4)部分媒体专业水平低,诚信意识差。吸引力至上,利益至上,没有实事求是、引导公众理性的职责意识,很多报道失实。</P>
<P>&nbsp;&nbsp;&nbsp; <STRONG>(二)答案提示<BR></STRONG>&nbsp;&nbsp;&nbsp; 诚信是社会正常运行的保障,能维护健康的生产生活秩序。缺失诚信会阻碍社会公平正义,危害弱势群体利益,影响社会风气,加剧社会矛盾。<BR>&nbsp;&nbsp;&nbsp; (1)诚信是执政立国之本,是法治国家的基本准则。诚信缺失,法律和政府会丧失公信力,加剧干群关系紧张,降低管理效率,影响社会稳定。人民信任法律和政府,国家才能长治久安。<BR>&nbsp;&nbsp;&nbsp; (2)诚信是企事业单位的立业之本,是无形资产。它能赢得消费者信赖,打造企业形象,产生直接物质效益;能推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缺失诚信,就难以持续发展,必被市场淘汰,甚至失去市场。<BR>&nbsp;&nbsp;&nbsp; (3)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保障。缺失诚信会产生信任危机,破坏合作和互助意识,恶化人际关系,阻碍个人进步。</P>
<P>&nbsp;&nbsp;&nbsp; <STRONG>(三)答案提示<BR></STRONG>&nbsp;&nbsp;&nbsp; (1)“被”字流行语隐含着一种无奈:公众在体制、资源和话语平台等方面处于弱势,与政府沟通不畅,导致政府目标与群众意愿不一致,加之一些地方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扭曲,公共诉求得不到呼应,利益受到损害。<BR>&nbsp;&nbsp;&nbsp; (2)这也反衬时代的显著进步:公众主导社会流行语,是公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集体觉醒,是现代社会成熟的标志;公众对公权力的监督从害怕到强化;对知情、表达、参与、监督等权利更重视;更愿意在公开讨论中化解分歧,取得共识,实现个体和公共利益的双赢。&nbsp;这些表明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理念渐入人心,在促使公民形成独立人格,实现和公权力的和谐制衡,促使政府走向服务和科学的社会治理。<BR>&nbsp;&nbsp;&nbsp; (3)“被”字流行语要正确引导,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增加民众诉求的表达通道,促进公民权利的伸张;构建服务型政府,防止“替民做主”,严格规范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加快法制化进程的推进,建立倒查机制、公务员诚信机制。</P>

newdu 发表于 2012-6-25 21:42:19

<P>&nbsp;&nbsp;&nbsp; <STRONG>(四)参考范文<BR></STRONG></P>
<P align=center><STRONG>流行语背后的秘密<BR>——从“被××”的流行到“给力”的大热</STRONG></P>
<P><BR>&nbsp;&nbsp;&nbsp; 语言是思想和观念的载体,流行的语言背后隐藏的是共同的心理积淀和情感诉求。历史上流行过很多语言,近代以来,变法、共和、革命、抗战、阶级斗争、改革开放、和谐社会……这一串的流行语都是时代精神的载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上而下,都是由先知先觉者提出,由社会去传播,很少有语言是群众创造,被主流运用和认同的。<BR>&nbsp;&nbsp;&nbsp; 随着时代进步,网络的兴盛,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民众可以说出由自己的创造的词汇,并且引领时代的风尚。“被××”“给力”都是群众创造的。<BR>&nbsp;&nbsp;&nbsp; 我们必须尊重群众的创造,认真倾听群众呼声,深入分析流行语背后的深刻含义。“被”字流行语隐喻着公共诉求得不到完美的实现,“给力”隐喻的是群众对快速、全面解决问题的期待和渴望。前者是对我们的鞭策,后者是对我们的期望。要努力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大力推动民主改革进程,如温家宝总理说的“创造机会让群众批评政府”,完善公共服务,保障民生,打造一个“给力”政府。<BR>&nbsp;&nbsp;&nbsp; 对网络流行语的滥用必须加强沟通与对话,加强引导与教育。以“被高速”为例,这个流行语对高铁的开通、普通车次减少表示不满。中国人口流动的不平衡,决定了中国铁路运输淡季人少,旺季供不应求。一部分人选择坐高铁,适当地减少平时的车次不会影响到群众出行,还能节约资源。旺季铁路部门增加的车次不比没有高铁的时候少。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我们还可以去问问开通高铁地区的群众,无论是经济收入状况如何,他们对高铁的开通都是欢迎的。大肆宣传“被高速”的网友,很多时候是越俎代庖,没有真正反映群众的呼声,而是真正的民心“被代表”。不仅如此,有人没有经过任何调查就宣传中国公务员有1000万人,而真实的数据是600多万,公务员莫名其妙地被增加了三四百万……<BR>&nbsp;&nbsp;&nbsp; 对于这样的情况,一方面要本着“不患人之不己知,求为可知”的态度,做好沟通工作,主动公开信息;另一方面,我们的网友也有必要加强自律,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谨言慎行。对于社会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总是冷嘲热讽,一味地诅咒、抱怨,应该多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BR>&nbsp;&nbsp;&nbsp; 网络流行语不仅包括这两种,还有如“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预示着一些人的空虚和无聊,从侧面反映加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我的爸爸叫李刚”预示大家对权力滥用的憎恨;“小三”的流行预示着对家庭伦常遭到破坏的担心……<BR>&nbsp;&nbsp;&nbsp; 好的流行语是时代的风向标,我们一定要认真关注风向标,及时调整政策,引领时代潮流。坏的流行语是这个时代的“谶语”,我们要消灭“谶语”,为流行语“正名”。</P>
<P align=right>——张小龙</P>
<P><BR>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华图2013年天津公务员考试用书《申论历年真题及华图名师详解》,欲了解更多内容,<A href="http://mall.newdu.com/Category_34/Index.aspx" target=_blank>请进入新都商城(http://mall.newdu.com)了解本书</A>。</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2年度天津市公开招考公务员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