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du 发表于 2012-10-28 18:01:28
<P><BR>四、案例分析题<BR>81. C[解析] 根据《合同法》第32条的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该法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因此,该合同自3月6日起生效。<BR>82. D[解析] 根据《合同法》第200条的规定,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因此,选项D为正确答案。<BR>83. D[解析] 根据《合同法》第210条的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因该贷款尚未交付,所以贷款合同未生效,选项D是正确的。<BR>84. C[解析] 根据《合同法》第211条的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因此,选项C是正确的。<BR>85. B[解析] 根据《合同法》第203条的规定,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贷款人可以停止发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故选B。<BR>86. B[解析] 《行政复议法》第17条第1款规定:“行政复议机关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本法规定的行政复议申请,决定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对符合本法规定,但是不属于本机关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应当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复议机关提出。”故应选B。<BR>87. D[解析] 《行政复议法》第31条第1款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但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六十日的除外。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三十日。”因此,行政复议机关最晚应于受理申请之日起9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D项的日期显然不符合,故当选。<BR>88. C[解析] 《行政诉讼法》第17条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本案中,复议机关并未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故盛某应向乙市B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因此应选C。<BR>89. B[解析] 《行政复议法》第11条规定:“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行政复议请求、申请行政复议的主要事实、理由和时间。”据此可知盛某也可以以口头形式提起行政复议,故B项表述错误。<BR>90. B[解析] 《行政诉讼法》第5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故A项错误。该法第21条规定:“人民法院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自己管辖时,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不得自行移送。”C项中“受移送的人民法院也可以自行移送”的表述错误。该法第57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故D项错误。<BR>五、综合分析题<BR>91. B[解析] 教育的适当营利性不利于促进教育公平。<BR>92. C[解析] 涉及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和平等地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C项表述错误。<BR>93. C[解析] C项内容只提及了发展经济的问题,未提及教育发展的措施。<BR>94. A[解析] 十六大报告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本题也可采用排除法,B项太过绝对,D项体现不出人才资源的重要性,A项和C项相比,A项所体现出的人才资源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故本题应选A。<BR>95. B[解析] 科教兴国战略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其具体内容是坚持教育为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本题正确答案为B。<BR>96. B[解析] 材料主要表达的意思是由于以前制度上的缺陷,导致联合国的各项决策迟缓,很难发挥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的作用。由此可知,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政策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所以正确答案为B。<BR>97. D[解析] 联合国安理会的决策规则是一票否决制,即一致同意的规则,所以正确答案为D。<BR>98. C[解析] 一票否决制会导致联合国的决议往往由于一国的反对,而不能通过,很难代表整个国际社会的意志,所以说一票否决制导致联合国缺乏代表性。正确答案为C。<BR>99. D[解析] 由材料可知,联署否决机制与一票否决机制相比,抬高了决策的门槛。正确答案为D。<BR>100.C[解析] 略<BR>六、论述题<BR>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2)坚持科学发展;(3)坚持改革开放;(4)坚持民主法治;(5)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6)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P><P><BR>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华图2013年甘肃公务员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标准预测试卷》(全新升级版),欲了解更多内容,<A href="http://mall.newdu.com/Category_52/Index.aspx" target=_blank>请进入新都商城(http://mall.newdu.com)了解本书</A>。</P>
页:
1
[2]